深耕海藻胶和海藻药用胶囊两大产业,完成终端产品从工业级到食品级再到医药级的“三级跳”
聚大洋:探秘海洋,打造多彩“海藻王国”
海洋科普展示中心内,各种形态的海藻植株和标本,与种类繁多的海藻制品陈列有致,展示出海藻的多样化用途。其中最显眼的,则是五颜六色的空心胶囊。
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,是当下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代表性产品。公司成立于2000年,一直专注于在海藻身上挖掘产品创新,不断做优专业、做强主业、做大产业,已经发展成为集海藻综合加工、高值化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式海洋生物医药跨国企业。
目前,聚大洋所涵盖的领域涉及现代海洋渔业、现代海洋制造业及现代海洋服务业,形成了“一二三”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。“我们通过不断提升专业性实现更高质量发展,完成了海藻终端产品从工业级到食品级再到医药级的‘三级跳’。未来,将抓紧海藻胶和海藻药用胶囊两个拳头产业,争创专业性强、时代感强、国际化强的世界一流海洋生物医药跨国企业。”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仕鹏表示。
打造海藻胶囊产业化基地
青岛聚大洋海藻多糖植物胶囊生产区内,一个个胶囊在模具上成型后,迅速被工人们分拣、装袋,整个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生产线一片繁忙。
从以海藻为主要原料生产褐藻胶、卡拉胶、琼胶,把工业胶卖到国际市场,到以食品级褐藻胶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,聚大洋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合作研发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,是其进军生物医药、康养保健的起始。2021年,聚大洋成立青岛盛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开始打造世界一流海藻胶囊产业化基地。
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内,工作人员在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生产线上忙碌。 王 凯 摄
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行政事务部主任、青岛盛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口总监王勇介绍,相比提取自动物的明胶胶囊,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提取自海藻,没有农残、重金属等有害物质,对人体更加安全健康,对素食主义者也更加友好。同时,这种胶囊干燥失重小,更加方便运输和储存,装药后药物稳定性也更好,因此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。
聚大洋的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,目前90%左右用于出口,主营市场欧洲和北美地区的份额超过60%。今年随着国际形势变化,公司也适时调整战略,将中东及北非地区列为重点市场。“中东及北非市场,在我们业内被认为是一块处女地。虽然发展相对缓慢,只占据10%左右市场份额,但近几年展现出很高的成长性。”王勇表示,预计2026年销售市场可能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,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销量会越来越高。
“公司生产的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,可以根据客户装药量不同等需求,提供从30号到5号等大小不一的型号,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提供有色、印字等定制服务。”王勇说。近年来,聚大洋的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产能不断爬坡,今年已经超过100亿粒。
而按照企业计划,生产线将建到上百条,年生产规模达到800亿粒。“按照一粒胶囊的长度2厘米来计算,800亿粒胶囊首尾相接,可以绕地球40多圈。”展厅讲解员的介绍,昭示着聚大洋的雄心。
构建“一条龙”式发展模式
在稳定海藻综合加工主业的基础上,近年来聚大洋不断提升产品的高值化应用,在海藻寡糖、海藻纤维等多方面实现突破。公司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、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、国家海藻工业加工技术研发中心、国家级海藻综合加工技术中心、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基地、首家国家海藻综合加工园区等多个“国字号”荣誉。
用吴仕鹏的话来说,现在的聚大洋,形成了向上游延伸打造国内外原料基地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的“龙头”,褐藻胶、卡拉胶、琼胶海藻综合加工和高值化利用的“龙身”,向下游延伸打造海藻动植物营养素和保健美食的“龙尾”,构建了“一条龙”式的发展模式。产业规模上,则建成工业园、科技园,全资并购澳大利亚海藻公司,形成了原料保障基地和灵山湾国家海洋牧场基地的“两园两基地”,正在展开全球布局。
当前,聚大洋正聚焦“一六三”体系的规划建设目标持续发力。
“一”是“一棵大树”,即发展海藻综合加工主业。聚大洋将通过褐藻、红藻综合加工,实现褐藻胶年产6000吨、红藻胶(卡拉胶、琼胶)年产6000吨,保持世界首家海藻综合加工能力最强的企业优势。
“六”是“六朵金花”,在海藻综合加工的基础上,通过三大胶产品的高值化应用、医药升级、综合利用,在主业这棵大树上开出“六朵金花”。年产800亿粒的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项目、年产2000吨的国际海藻寡糖产业化制备中心项目、年产1000吨的海藻纤维项目、年产20000吨的海藻保健食品项目、年产10000吨的海藻动物营养素项目及年产5000吨的海藻植物营养素项目,将助力聚大洋打造更加完善的海藻综合加工全产业链。
“三”是“三大动力”。通过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园区项目建设、国家级海洋牧场和国外原料基地建设、聚大洋商学院文化阵地建设,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、海洋动力和文化动力。
其中,青岛国际海洋寡糖制备中心项目由聚大洋集团、青岛海洋生物研究院等共同建设,推进管华诗院士团队30年潜心研究的海洋寡糖成果实现产业化。项目建成后,将把褐藻胶、卡拉胶、琼胶三大海藻胶初级产品由每吨售价10万元,提升到每吨售价200万元,实现海藻高值化应用质的飞跃。
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山东省瞪羚企业、山东省现代海洋行业领军10强、新一代“青岛金花”培育企业……一个个荣誉,是对聚大洋“死磕”一株海藻的肯定和认可。而在大健康、高端海洋食品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方面,聚大洋正摆开架势,列队急行,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多彩的“海藻王国”。(青岛日报/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)
青岛日报2025年8月9日1版
责任编辑:王逸群